“惶惶不可終日”什么意思?
慌,慌,也作“皇帝”,不耐煩,心慌,走神。
詞指迷茫,心神不定,一天都過不去,出自郭沫若的《我怎樣寫青銅時代和十批判書》:“敵人看起來還像是要往西走,大多數(shù)人都在不斷的恐慌中。
”歐亨利《二十年以后》:“一個人在紐約可以堅守規(guī)則,過上舒適的生活,但在西方卻像刀架在脖子上。
“形容恐懼到了極點,帶有貶義。
中文名mbth提心吊膽;處于持續(xù)的焦慮狀態(tài)拼音Hung Hung bk zhng r解釋是指分心。來源:《我怎樣寫...》,《二十年后》反義詞冷靜不懼危險。來源:郭沫若《我怎樣寫青銅時代和十批判書》:“敵人看起來還是往西走,大部分人都處于恐慌狀態(tài)。
”歐亨利《二十年以后》:“一個人在紐約可以堅守規(guī)則,過上舒適的生活,但在西方卻像刀架在脖子上。
“例義軍進占北京,嚇得朝廷官僚~,崇禎自縊,禁軍皇城四散。
用法正式;充當謂語和賓語;含有貶義,形容恐懼和害怕到了極點;相關詞同義詞是煩躁、恐懼和分心;反義詞是冷靜、無畏、無畏。
“惶惶不可終日”是什么意思?
一個人內心很不安,心煩意亂,煩躁不安,一天都活不下去。
把恐懼描述到極致。
這句話是貶義的。
這句話出自著名作家郭沫若的《我怎樣寫青銅時代和十批判書》:“敵人看起來還像往西走,大多數(shù)人總是處于恐慌狀態(tài)。
句子:多年來我一直生活在恐慌中,因為我一直瞞著你。
同義詞】:恐慌、恐慌、恐懼【反義詞】:沉著、無畏、無畏。參考文獻郭沫若. 《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二卷十批判書》 .中國:人民出版社,1982。
“惶惶不可終日”的全詩出自哪里?
來源】:來自郭沫若《我怎樣寫〈青銅時代〉和〈十批判書〉》 :“這里,桂柳接連倒下,敵人看起來還像是要往西走,所以大部分人都處于恐慌狀態(tài)。
作者】:郭沫若(1892-1978),原名郭開真,名唐定,號吳尚,本名鮑文,筆名莫若、馬昂、郭唐定、師陀、高如虹、楊溢之等。
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樂山沙灣,畢業(yè)于日本九州帝國大學。他是現(xiàn)代作家、歷史學家、新詩奠基人之一、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、蘇聯(lián)科學院外籍院士。
1914年,郭沫若留學日本,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(yī)。
1921年,第一部新詩集《女神》出版。1930年,他寫了《中國古代社會研究》。
1949年;郭沫若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協(xié)會主席。
解讀】:意思是:恐慌讓人似乎無法忍受黑暗。